【2020最美科研人】郭超:科研,就是不断的坚持

作者: 时间:2020-12-15 点击数:

编者按: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科技工作者,他们多年如一日,默默坚守自己的初心,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投身于学术前沿问题研究,致力于解决地方发展难题,体现出湖北文理学院人的担当与作为!从10月起,学校宣传部、科技处联合推出“2020最美科研人”专栏,礼赞我们身边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学术进步、助力地方发展的科技工作者,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进一步增强担当作为意识,坚定克难攻坚信心,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加强大的力量。本期介绍资环学院郭超博士的事迹。

 

(大通社记者 陈小密)郭超,男,1988年11月出生,博士,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演变、第四纪气候变化、植被与孢粉学、元素地球化学等。


缘起兴趣,不止于热爱

古气候研究成为郭超的研究方向,甚至出乎郭超自己的意料。本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他,因为兴趣与古气候研究结缘。郭超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和历史学,所以,在最初接触古气候研究时,他并没有感到陌生。大陆漂移打通了环南极海道,导致南极冰盖的形成;环赤道海洋通道的关闭与北非的干旱化和北半球高纬度大冰盖的形成;青藏高原的隆升与欧亚大陆的干旱化的关系……这些距离我们现实很遥远、很陌生的现象却成为郭超兴趣盎然的研究对象。

“古气候、古环境距离我们上千年、上万年,甚至亿万年之前,很多的环境被认为是科学家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是建立在严格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上的,为此我们的任务就是用实实在在的证据去证实,用各种各样的环境代用指标,以这些数据‘将今论古’去进行定性甚至定量的环境重建。”

研究伊始,郭超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和著作来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其中,北京师范大学马玉贞教授论著里对古气候和古环境问题进行的阐释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他的思路被引导着发散,也由此逐渐摸到了探索的门道。旺盛的求知欲难以抑制,郭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直接发邮件向马玉贞教授尽情吐露自己对于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思考及困惑,马教授很快回信解答。顺利求教的惊喜激励着他常发邮件、打电话向马教授请教。2012年,本科毕业的郭超考取了马玉贞教授的研究生,围绕全新世气候变化正式开启硕博5年的科研生涯。

明确目标,探索不停歇

“做地学研究可以不是最聪明的,但一定得是最坚忍不拔的”,郭超始终牢记导师的告诫,开展科研工作以来,他多次到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西部等地进行区域考察、湖泊钻探、剖面测制与采样、植被调查等多方面的野外科考工作。无论是野外工作还是室内分析,郭超留给大家的印象都是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在郭超看来,跟老一辈的地学工作者相比,现在的条件和设备实在是好得太多,他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加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所建树。”

八年,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郭超从没有停止过研究,坚持每天上网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积累了相当的素材和研究经验,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2018年8月,郭超来到我校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任教,并继续黄土高原相关内容研究。在学院的支持下,他申报了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遗憾的是申报没有成功。郭超没有气馁,他参考项目的审稿意见,一遍遍对文稿进行修改、打磨,“没有想过要放弃。”郭超说:“只要目标明确,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2020年,他继续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并成功获批。

“地理研究具有区域性,”郭超表示,未来,他会将研究重心转向汉江流域,立足襄阳本土展开更多研究。


审稿:余芳

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热线电话:0710-3590506  Email:xcb@hbua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