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成果巡礼】绽放高原支教路 “格桑花”开别样红

作者: 时间:2021-05-12 点击数:

编者按: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砥砺奋进、担当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校园网现开设“办学成果巡礼”专栏,展示成绩,总结经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以昂扬姿态迎接第二届党代会胜利召开。今天刊发“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特色专题。


七年接力,弘文励教。由湖北文理学院学生组成的“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用初心和担当书写了一份汉藏情深的青春答卷。从2014年开始,学校每年组建“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到西藏琼结县支教,迄今已有11批共58人次大学生接力支教,其中党员44名,占支教总人数的79%。队员中已有6人毕业后继续扎根西藏,还有33名追随“格桑花”脚步的非支教生毕业后到西藏就业创业,他们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边疆。

“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

一、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孕育“格桑花”含苞待放

深耕厚植志愿服务文化。历经十余年打造了大学生利用周末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雷锋周末志愿服务”品牌,成为孕育“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萌芽的肥沃土壤。

主动担当援藏社会责任。2014年3月,学校在获悉西藏琼结县急需援藏教师的情况后,即刻组建“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5月8日,我校4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首批“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启程赴琼结县开展支教工作。

首批“格桑花”支教队员抵达西藏琼结县开展义务支教

建立格桑花支教保障机制。学校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支教团队的招募选拨、团队管理、宣传思想工作等;完善队伍保障机制,根据当地需求,订单式选拨支教队员,把“政治合格、信念坚定”作为第一标准;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我校注入20万元、募集资金33万多元设立“支教发展基金”,比照援藏干部标准,为每位队员发放生活补助。

二、接力开展爱心支教,润育“格桑花”绚丽绽放

着力抓好课程教学

队员跨专业、多课程授课,创新教学方式,向课堂要质量。举办课余学习培训班,开展家访补习等,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跨专业授课

广泛开展精神帮扶

募资设立“格桑花支教爱心基金”,已累计捐助7万元资助当地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组织当地学生到北京、襄阳参与“首都参观”“隆中访学”项目。

“启梦行动——大手牵小手,笑眼看世界”首都参观活动

助力推进教育创新

组建了美术社等十多个首创课外学习实践项目,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组建首个合唱队

三、着力凸显支教实效,化育“格桑花”沁心流芳

民族团结更加紧密

在团队和琼结县中学的共同努力下,中考成绩由第10名跃居到第1名;学生第二课堂参与率达95%以上;指导学生在全国科创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取得奖项零的突破。学校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支教活动组织方——湖北文理学院团委荣获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

学校团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支教精神广泛弘扬

支教工作得到教育部副部长孙尧,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原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等30多位中央和地方领导的肯定和批示。《新闻联播》等宣传报道了团队生动事迹,荣获“荆楚楷模”年度人物等10多项省市级表彰,入选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中宣部“最美支边人物”、全国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学校被中宣部授予“最美支边人物”

队员素质普遍提升

队员荣获团中央“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各类表彰20多次;队员中有2人两次支教,已有6人毕业后返藏工作,立志投身西藏建设。

育人实践扎实推进

专项建设300平方米的“格桑花之家”展馆,被批设为襄阳市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接待团体参观、学习活动600余场次,10万余人次校内外人员受教育。

展馆被批设为“襄阳市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每一批招募活动平均有1000多人报名和咨询,已有33名深受教育的非支教团队学生毕业后到西藏就业创业。学校作为湖北高校“五个思政”工作先进典型,在全省、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得到肯定,支教项目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类精品项目立项,入选教育部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支教活动组织方——湖北文理学院团委成为中宣部命名的高校系统中唯一荣获全国首批50个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单位。


(供稿:校团委)

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热线电话:0710-3590506  Email:xcb@hbua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