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西方美学史纲》 感受美 发现美

作者: 时间:2020-04-15 点击数:

编者按:为引导同学们在抗疫宅家期间“爱读书,爱锻炼,爱公益”,2月下旬,学校十位院长、十位教授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为同学们推荐了十本书、十部剧。推荐书目和剧目一经发布,学生反响热烈,不少同学在读书观剧之后写下读(观)后感。现刊登部分同学的读(观)后感供大家交流。

居家学习期间,我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西方美学史纲》,感触颇深,收获颇丰。

这本书的结构分为四章,对应西方美学史上古希腊罗马阶段、中世纪阶段、近代阶段和现代阶段等四个典型的历史阶段。在每一章中,都首先介绍这一个时期的文化土壤,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对各个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加以阐释,对于西方美学史中浩如烟海的资料提供了一个简明而容易把握的线索。读完本书,我们对于西方美学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由“什么是美”联想到“什么是美学史”再谈到“什么是西方美学史”,这本书由此开启了我与美学的一段因缘,让我开始有意识地提高自我修养,用我粗糙的哲学体系体验着“美”的感受。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美就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但它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种最主要的形态。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个对象上,再从这个对象上所感受到的情感,简单来说就是“对情感的情感”。关于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关于“美”的感受是需要凭自己的哲学思维和艺术感受,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这本书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三个互相辩证关联着的定义:一为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它在其现实性上就是美感;二为人的情感的对象化就是艺术;三为对象化了的情感就是美。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它在其现实情感就是美。而审美关系的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力量是要在对象性的活动中实现出来的。黑格尔在《美学》中形象的指出: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圈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较为复杂,和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而又有明显的不同。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这段时间我正在学习文学与审美,让我对美学的过往更加了解。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西方哲学界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康德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与自然、科学、手艺不同。还有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诗辨》,核心观点是“妙悟”说,借禅学的“妙悟”一词为诗歌创作标志出一种独特的心理机能,恰切地总结了诗歌创作重直觉体验,不执著于文字相,不假借逻辑推理等心理特征。这一点与康德为审美活动所确立的“审美判断”的性质颇为相似。

当我们谈论美丑的时候,我们需要诗学文艺理论,而当我们谈论美丑的价值,谈论美丑的文化时,我们需要的是美学。当然我们学习美学或美学史并不仅仅是为了知道更多的事实,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而是为了解决我们人生的困惑。美学是人性之学,如果在你的生活中时时充满着人性,关注着人的情感和人的趣味,你就会思考它们,想要固定它们、解释它们,发扬它们,把它们作为你内心最温馨的家园、最深邃的本质来关照、来追问。

严羽有云:“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按照他的观点,人们之所以写不出好诗,是因为缺少“识”,缺乏对诗歌的审美判断力,因而不知道怎样写出好诗,而“知道怎样写”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知道什么是好诗。这时我们就需要审美,审美是现实生活中美与文学艺术的桥梁。介于刚开始接触文学理论,我对审美特征的思考也是从“什么是美”开始。来源于切实的现实生活的,来自于感觉和经验。比如有人看到质朴的学生感觉到美,有人拾起一片落叶欣赏到美。如果撇开这些生活中的具体的美不管,由概念去推概念,则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现实生活是由不同的侧面构成,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决定了处于这种社会意识之中的人们对于美的对象的感觉的普遍性,即审美意识形态。

我们学习西方美学史,一是为了锻炼思维,陶冶情操,提高美学修养。这种美学修养不是一般的审美修养,不是艺术修养、文学修养,鉴赏力的修养;我们不只是学习艺术史和文学史、并在它们的指导下观摩和阅读大量的作品就行了。必须把自己提升到哲学形态的美学,而这只有通过学习美学史才能做到。另一方面,美学史也不是孤立的概念和范畴的罗列,而是在背后蕴含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审美倾向和文艺流派的变迁和起伏,美学概念和范畴无非就是这些时代潮流的抽象化的理论反映。所以,不论这些概念如何抽象,它们的根是扎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与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潮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要立足于不同的社会现实,不仅仅是能够沉浸于对它的欣赏的快乐之中,而且还能反思到自己这种快乐的层次和类型,不断突破自己个人感性的局限性,打开更加广阔的快乐之门,使我们与全人类所可能具有的审美感受发生沟通和共鸣,这就叫做美学修养。二是启迪人生智慧,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审美活动规律,能够提高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有利于专业的学习和以后工作。

学习美学要自觉联系自身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的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人类社会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边学习边思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我的建议是:认认真真的读完这本《西方美学史》,对时间段、思想流派和思潮有一个主干上的梳理,我觉得一定要“好读书不求甚解”。对美学的理解,跟禅宗的“顿悟”很像,必须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煎熬”。第一阶段: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通读,走马观花式的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开始划重点,标记出任何你觉得感兴趣的、有道理的的地方;第三遍,你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框架,细读,思考,巩固。第二阶段:读原典。这个阶段可以抛开这本美学史,不要被它所限制,按照书中的时间线条和出现的理论家,一本一本的读原典,做笔记,提出自己的疑问,在重读时解答。第三阶段:写读书笔记。这个阶段和第二阶段可以穿插进行,读一本,写一篇,写自己的疑惑和感想。解决问题之后,再完善你的读书笔记。

对于美学,或许我们都还是门外汉,但对于美的感受,我们可以慢慢培养。人类对于美的体验是相通的,美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由此而为自己建造了一种美的人生。

本文作者系文传学院2019级 学生   

审稿人:


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热线电话:0710-3590506  Email:xcb@hbua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