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美科研人】雷礼锡:在“美”的王国中研究“美”

作者: 时间:2020-10-28 点击数:

编者按: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科技工作者,他们多年如一日,默默坚守自己的初心,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投身于学术前沿问题研究,致力于解决地方发展难题,体现出湖北文理学院人的担当与作为!即日起,学校宣传部、科技处联合推出“2020最美科研人”专栏,礼赞我们身边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学术进步、助力地方发展的科技工作者,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进一步增强担当作为意识,坚定克难攻坚信心,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加强大的力量。本期介绍美术学院雷礼锡教授的事迹。


雷礼锡,男,湖北天门人,199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任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与文艺理论教学和研究。已出版《黑格尔神学美学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山水情结》《艺术美学原理》《艺术美学方法论》《中国艺术与世界文明》等学术专著和《艺术美学》教材。2020年他主持的《中国山水美学思想发展史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3项,获市厅级社科研究成果奖3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在“美”的教学中探索“美”

2001年,雷礼锡承担《艺术美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面对自己有限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经历,雷礼锡深感任务艰巨。为了不辜负学院信任,雷礼锡全身心投入课程研究与建设,从此走上美学研究与教学的征程。

为保障艺术美学课程教学的适应性、针对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雷礼锡决定尽快撰写一本适合美术本科专业的艺术美学教材。他根据国内美学专业教育特点,研读《论语》《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古代典籍,研讨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近现代美学家的重要著作,研读西方美学经典著作尤其德国古典美学名著,并选择黑格尔美学研究作为突破口,在2005年出版《黑格尔神学美学论》。他又选择艺术史上影响卓著的达芬奇及其作品研究作为另一个突破口,在2008年出版《艺术理想与视觉表现——达·芬奇艺术美学研究》。他坚持边教边学、边学边研,撰写了《艺术美学原理》一书,在2007年纳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大博雅人文艺术馆”图书系列。

为适应高校艺术专业招生与教育形势的变化,在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雷礼锡对原艺术美学教材进行增补、修订。2011年,增补修订后的《艺术美学》,作为武汉大学出版社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公开出版,先后多次印刷,成为部分高校的参考教材或推荐阅读书目。

雷礼锡并没有止步于课程教学与教材编写,而是自觉适应2011年之后艺术学作为独立学科门类发展的新态势,注重艺术美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希冀从根本上明确艺术美学的学科独立性与基础性。2017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当代艺术研究前沿”之一的《艺术美学方法论》出版发行,受到学术界关注。此后,为增强艺术美学课程教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意识而全面修订的《艺术美学》第2版,在202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人才培养中应用“美”

雷礼锡注意到,过去的美学教学重视艺术的美与审美本质问题,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语言与逻辑,用于解读艺术作品并指导艺术创造,显得相对薄弱,导致不少学生谈论美学理论知识强于有效解读艺术作品,在艺术分析中应用理论学说强于应用审美逻辑。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语言与逻辑,用于解读艺术作品并指导艺术创造,成为雷礼锡关注的重点。为此,雷礼锡开展艺术美学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研究,先后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和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将理论主导的教学方式转向能力主导的教学方式,突出审美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艺术鉴赏与创作的具体问题,促成知识理解转向知识应用、知识创造。

伴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关注建筑、城市、环境领域的美学理论蓬勃发展。雷礼锡及时跟踪、研究相关成果,引入课堂,拓展应用。他将襄阳古建筑与城市环境当作环境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直接场所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美学理论分析古建筑与城市环境。他支持学生关注城乡环境建设,带领学生先后考察调研襄阳、谷城、荆门、公安等地建筑与环境特点,指导学生应用美学方法探索城乡环境建设。他指导的2007届毕业生文娟专题研究谷城古街环境,研究成果得到地方政府采纳,学位论文《谷城老街环境改造与建设漫谈——兼谈古镇城市环境改造要追求和谐地域文化特色》获得湖北省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雷礼锡积极探索美学实践应用领域,取得显著成果。2015年出版《襄阳意境:山水之间的城市精神》,论述襄阳山水城市的自然与人文根基,明确了山水城市精神的传统内涵与现代指向。2016年在《郑州大学学报》发表《一种诗话的环境美学——以孟浩然山水诗为例》,在国内率先提出环境诗学概念。2018年发表《早期环境观念与国家精神——兼谈创新美学研究方法的意义与方向》,明确了山水环境观念对培育中国精神的意义,阐明了创新美学研究观念与方法的重要性。他将这些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中传承中国“美”

在教学过程中,雷礼锡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西方艺术优越论的观点,对中国艺术的特色和魅力理解不够。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艺术的特点与价值,雷礼锡应用跨学科研究对中西艺术美学特点进行对比和探索。

雷礼锡经过认真分析与对比,发现山水艺术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典范,常常被简单地等同为西方自然艺术、风景艺术,导致中国的山水概念和西方的风景概念混为一谈,西方的自然美观念和中国的自然美观念不加区分。为消除思想误区与文化隔膜,雷礼锡融合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观念与方法,探索中国山水艺术美学的真谛。2012年他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体山悟水达天道——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山水范畴》《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信仰精神及其现代使命》和《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影响——以近代英国为例》等论文,2016年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山水美学基本范畴与理论特色研究》,并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论文《自然趣味:中国艺术与康德美学》,2018年出版专著《中国艺术与世界文明》,初步理清山水艺术与美学的基本观念,阐明山水艺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202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的专著《晋唐山水美学研究》,明确山水作为独立美学范畴,形成了艺术美与自然美相依相生的美学实践、艺术与哲学互动生成的思想传统,与西方重艺术轻自然的思想传统大相径庭。2020年他主持的《中国山水美学思想发展史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该项目系统考察中国山水美学思想对培育中国精神、凸显中国文化的意义,阐述道德、自然、自由对建构中国美学精神的历史意义及其造福现代文明的积极意义。

跨学科探索让雷礼锡对中国山水艺术美学发展特色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并引导学生拓宽学科专业目光,用开放的文化视野理解和应用山水艺术美学资源。雷礼锡指导的2016届毕业生张钰借鉴山水美学观念与方法,完成学位论文《品牌设计的中国模式:以水墨文化产品为例》,获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奖,指导她考取四川大学研究生。

从开始美学研究与教学的征程,雷礼锡一头扎进“美”的王国,不断地探索“美”、应用“美”、传承“美”。雷礼锡说,对“美”的王国的探索,他会坚持做下去,在“美”的研究上做出更多努力。


供稿:美术学院 科技处   审稿:聂军

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热线电话:0710-3590506  Email:xcb@hbua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