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风采】张泽鸿:厚积薄发 以身垂范

作者: 时间:2018-05-30 点击数:

    张泽鸿,男,1976年生,中共党员,教授,2012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美术学院艺术学专业教师,先后荣获安徽省第二届优秀硕士论文奖、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湖北省第五届美术与设计大展银奖、襄阳市第七届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学校“十佳党员”称号。


                                    厚积薄发 潜心科研
    “成功的人,总是比普通人多一份坚定。”2001年,张泽鸿本科毕业,本可以顺利就业的他,顶着家人不理解的压力,继续坚持求学。尽管求学之路历经坎坷,困难重重,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在读硕读博期间,他天天泡在图书馆,是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年的积累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这过程中他和图书管理员都成了朋友。
    2012年进校后,张泽鸿继续保持着刻苦钻研和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2013年他萌生了在哲学美学领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想法,这个领域竞争异常激烈,每年全国立项课题屈指可数。他最初的选题“现代新儒家方东美的美学思想研究”的在这个学术领域成果已很丰富,如何找到一个新的角度来撰写申报书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经过两年的深入调研和反复推敲,经过无数次修改,最终将申请课题定为《中国美学域外传播中的方东美经验及其意义研究》。2015年2月,历尽千辛万苦完成的申报书如期提交,并于当年获得立项。在当年学校科技大会上,张泽鸿做了交流发言,他说:“高校教师要以理想信念来引领学术,以学术研究来推动创新。”他也以此告诫自己:“不要把项目课题当作唯一的追求,而要看作是科研事业的一个副产品和衍生品,没有学术信念支撑的科研活动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张泽鸿先后在CSSCI和北大核心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完成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2项,主持完成市厅级项目2项,参与完成襄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研究项目1项,参与编撰襄阳市“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张泽鸿也因此获得了校内外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桃李不言 以身垂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张泽鸿的信念里,学生既要成才,也要成人。虽然科研任务繁重,但他始终铭记一个大学教师的职责和一名党员教师的使命。
    他先后讲授美学原理、书法、现代文学、西方文论、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艺术美学、影视美学等课程。对讲授的每一门课,张泽鸿都认真备课,激情讲授,科学引导,效果良好。几年下来,厚厚的手抄讲义垒起来有1米高,他所上的每一门课,教室里都奇迹般的堂堂满员,一些其他专业甚至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也慕名而来旁听。
    张泽鸿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乐于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在教学之余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积极参与各类教学实践评比和教学竞赛活动。他参编大学文科教材《大学美学》、《影视艺术鉴赏》、《大学语文》、《文艺思想家评传》4部,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次。
    张泽鸿关爱学生,在学生考研和就业时,不仅主动给予应试辅导和就业指导,还常常为学生推荐考研导师和介绍工作。他所带的历届学生,有成功考取国内名校研究生或出国深造的,也有到国企就业的或自主创业的。他还将一腔热情和关怀之心延伸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学生中间流传着他的一句他自谦的口头禅:“我可能永远成不了学问上的大师,但做一个生活中的‘仁师’还是有希望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这种品质,也深深地感染并影响了学生。他的学生中,有的成了当地重点学校的校长,挑起了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担;有的攻读硕士博士,继续深造;有的成了公务员,为百姓排忧解难。张泽鸿经常勉励他们,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要坚守做人的底线,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泽鸿,隆中山下一名年轻的博士教师,始终坚守信念,挚爱着教学科研事业,默默地在湖北文理学院创建综合性大学的征途中贡献着聪明才智,谱写着人生的美丽华章!

    审稿人:宋成亮

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热线电话:0710-3590506  Email:xcb@hbua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