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文好故事】

一个是专业教师,一个是专职团干,两个人,一片情——

夫妻同心育桃李


作者: 时间:2019-11-27 点击数:

董庚,男,1983年1月出生,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2015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现任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从事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领域教学及研究,及《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口社会学》《社区管理与服务》《社会研究方法》等课程教学。近年来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两部著作即将出版。

李宇,女,1989年9月出生,湖北宜昌人,中共党员。2014年硕士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任校团委办公室主任、新媒体中心主任、科技实践部部长。曾获湖北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湖北省高校广播工作优秀个人、襄阳马拉松“优秀带队老师”等荣誉称号。

(通讯员 程威)2015年,凭着对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的挚爱,正值青春年岁的上海大学博士董庚和爱人李宇毅然放弃回乡,来到湖北文理学院工作。

4年来,这对年轻的教师夫妻携手并肩、相互支持、加油鼓劲、耕耘不辍,在教学、科研和育人上倾注心力,一片丹心献教育,书写出火热的奋斗篇章。

共同的选择,并肩奋斗的夫妻俩

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

2015年,李宇“夫唱妇随”,跟随董庚来到襄阳,在湖北文理学院开启他们孜孜以求的育人生涯。

“老师,这么晚了,该锁楼门了。”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老校区S11栋楼管员都要善意地敲开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教师工作室的门,每每这时董庚都在办公桌前埋头做研究。自从社会学系有了专门的教师工作室,这几乎成了董庚的工作常态。

董庚所在的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人数较少,为此,他主动承担起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课程,还在学院人手紧缺的情况下,担任学院科研秘书的职责。

“他做学术很认真,有时候一觉醒来两三点,发现他还在书桌前看书写作研究。”李宇说,有一次从外面调研回来,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研报告,丈夫硬是熬夜到凌晨五点,“很心疼,但是看到他这么热爱教育和科研,我也打心底儿里支持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3年的努力和积淀,今年年初,董庚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主编和独著的两部著作也即将出版。

和丈夫董庚一样,李宇也是个“拼命三郎”,“能够进入大学校园,为大学教育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很幸运,没有理由不做好这份工作。”

在校团委工作期间,李宇有了自己的宝宝。2017年8月,刚休完产假的她急匆匆回到工作岗位,“校团委很长时间里只有2名专职团干,人少事多任务重。我要是不快点回去,我的同事怎么受得了?”

回到岗位后,李宇快速的恢复了工作状态,身兼数职,承担起了校团委办公室、组织、宣传、志愿服务、科技实践、新媒体等部门和学生组织管理的各项工作。

2018年学校筹备召开团、学代会,面对团委只有2名工作人员,离大会开幕也仅有二十天的巨大困难,她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必须1人当成多人用,和时间赛跑,确保会议圆满顺利。在这二十天里,李宇把1岁不到的孩子“全托”给了父母,每天三班倒的扑在工作上,一共起草文件方案三十多份。为了全面总结八年来我校共青团工作,她不厌其烦的查资料、找素材、访老团干,没日没夜的整理各种文字和图片素材,一遍一遍的完善和修订共青团工作巡礼画册,因为长时间用电脑不休息,会议圆满结束后,她平生第一次因为视疲劳严重不得不去了医院。

有一天晚上,学生干部赵富帅去办公室,看到李宇正趴在办公桌上休息,不忍打扰,便在一旁耐心等候。没想到仅仅小憩了几分钟,李宇便醒了,看到学生站在旁边,她不好意思地对学生说:“一不小心就睡着了,等很久了吧?”

赵富帅每次说到这件事,都表示心酸,“李宇老师为了我们,为了工作,总是加班加点到很晚,特别心疼。”

“尽管在城里买了房,但是为了工作方便,一家几口人仍挤在61平米的家属楼,作为博士家属,我希望她能够更好地照顾家庭,支持我的工作。但是,她喜欢这个岗位,我愿意支持她!”董庚说。

两个人,一片情。一个是专业教师,一个是专职团干,董庚和李宇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在教育路上携手执着前行,他们立足岗位务实创新,展现出年轻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闯劲和锐气,奏响“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共同的事业,在平凡中书写不平凡

选择襄阳,扎根教育,董庚和李宇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耕耘,写下了教育人生的“不平凡”。

2017年,襄阳举办首届马拉松赛事,参赛规模达到15000人,且赛事入选“奔跑中国·红色之旅”国家级IP赛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展现城市形象,助力襄阳发展。李宇作为学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具体负责人,领受了在一个月里需要组织动员近800名学生志愿者服务襄阳马拉松赛事的任务,“第一次组织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没有相关经验,特别忐忑,生怕做不好。”李宇不是没有犹豫,她完全可以以孩子只有半岁,还是一名新手妈妈的名义而选择“撂挑子”。

“马拉松赛事是一场盛会,展现的是襄阳的城市形象和我校志愿者的精神风貌,能为襄马贡献力量,是一份荣幸!这也是锻炼我的一次机会,我必须做好!”李宇迎难而上,积极向身边人请教,在网上查阅赛事组织资料,亲自制定志愿者招募选拔方案、分配岗位、组织培训、分发物资、率队上岗,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这期间,李宇的手机变成了热线电话,“白加黑”“五加二”成为常态,但她没有丝毫怨言。 “每天早出晚归,晚上还得给学生干部开会,写材料改方案,一忙就是深夜十一二点,陪伴孩子、照顾孩子的时间实在有限,我想孩子长大了会理解的。”一想到只有6个月大正嗷嗷待哺的孩子,尽管微笑中有些许愧疚,但李宇立足岗位谋发展的信心坚定。

襄阳马拉松举办3年来,李宇共负责组织动员2223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每次比赛当天她凌晨2点就起床,和学生们一起全程参与,一次都未落下。2018年,湖北文理学院获评襄阳马拉松优秀单位。

立足襄阳,扎根襄阳,融入襄阳,服务襄阳。两个外地人,共同爱上了一座襄阳城。董庚坚持立足襄阳做研究,把论文写在襄阳大地上,围绕襄阳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培育、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课题,撰写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董庚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县级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力的评估与提升研究》,探寻县级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力强弱的内在影响机制,建构县级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尝试推进当前学界在该领域的增量研究;著作《乡村旅游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通过调研襄阳市乡村旅游产业现状,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加大创新创意,不断丰富产品内容、优化经营模式,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共同的果实,用爱照亮学生成才路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一直记在董庚和李宇的心中,他们努力用自己的学识、人生阅历教育感染自己的学生。

进校之初,董庚主动要求担任15级社工专业班主任。为引导学生打好专业基础,他给学生推荐了社会学经典阅读书目,定期举办读书会,为师生搭建交流读书心得、探讨专业发展的平台,让大家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此外,董庚还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在他的感染和鼓舞下,2019年,15级社工专业44名毕业生中,19人考研成功,其中11人考进211高校,考研成功率高达43%,位居全校第一。

刚刚送走15级毕业生,今年,董庚又担任起19级新生班主任。“我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为现在的自己。青年兴,则国家兴。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有更好地发展,将来成为国之栋梁!”

春风化雨润桃李,一片丹心育后人。“学生的认可,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学生的进步,是我们取得的最好成绩!学生的成才,是我们最丰硕的果实!”这是董庚和李宇共同的价值追求。

虽然没有在讲台教书,但是李宇用实际行动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助力他们能茁壮成长。

2014年以来,学校前后已经有九批45人次的“格桑花”队员接力支教。“格桑花”支教团队先后获评西藏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示范团队、中宣部最美支边人物,今年我校团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这背后离不开李宇的默默付出,离不开她主动放弃的多少个清明、五一、暑假、中秋、十一等节假日。

“能够陪伴格桑花支教团队一同成长,我感到非常幸运”。她克服高原反应,三次和队员一起赴藏。作为具体工作负责人,她积极参与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画册编撰、事迹宣传等一系列工作。2018年下半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她放弃十一休息时间,连续7天和团委其他人员一起参与格桑花展厅建设,直到展厅正式对外展出。

“我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之外,有更多的实践锻炼平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扩大团属新媒体阵地的辐射效应,李宇向学生请教如何制作微信推文、H5和视频剪辑,并且在短时间内很快掌握了微信编辑和图片处理技术,在她的指导下,团队制作的《像诸葛亮一样读书去》H5作品获团中央表彰,指导的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活动获团省委新媒体竞赛重点项目,并获5000元资金支持。现如今,她具体负责的“在隆中·谋天下”团委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学校新媒体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

“李宇老师不仅在工作上给予我们指导,更是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学业上给予帮助,和李宇老师交谈,如沐春风,总能获益良多,从中汲取信心和力量。”当时负责宣传工作的学生团委副书记龚倩倩说道。在李宇的影响下,她对新媒体工作的热爱与日俱增,市场营销专业的她通过不懈努力,顺利考取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董庚和李宇,这对平凡夫妻,用真诚爱着对方、爱着孩子、爱着家庭每一员,爱着同事和学生们。他们把最朴实的爱和执著坚守,献给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永不懈怠,无怨无悔。

审稿人:周建修

 

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热线电话:0710-3590506  Email:xcb@hbuas.edu.cn